鞭锏恭琼

看了个片,叫《黑寡妇》,女主手里有两件兵器,看上去就跟双锏似的,在朋友圈里说联想起了小时候看隋唐,尉迟恭和秦琼单鞭换双锏,被双人正哥纠错,说是三鞭换双锏。到网上查了一下,果然是我记错了。有个文章说这个说得停息,本着字多有理的原则,抄录于下(原文链接,内有图片)。


孙甲智:三鞭换两锏,一笔糊涂账

古代小说研究 发布时间: 20-04-16 07:19

秦琼和尉迟恭,在民间人气很高。过年时,他们是左右门神,老百姓香火供奉,向他们祈求自家宅院安宁,简直也可说是“家家家庙”①了。

千百年来,他们又是古代小说、戏曲、民间故事津津乐道的英雄。

放在民间隋唐故事中,李元霸、宇文成都在“隋唐好汉榜”的前端,秦琼、尉迟恭都要差得远,有的评书系统(如单田芳版《隋唐演义》)把他俩合体凑成最后一条好汉,叫“山东半杰”、“山西半杰”。

鼎鼎大名的“赛专诸、似孟场、神拳太保、双锏大将、锏打山东六府、马踏黄河两岸”的秦二爷,居然只能算是半条好汉,说来还真不是个味儿。

尉迟恭出场晚,那时超凡入神的好汉们基本都已归天了,秦琼成了他的敌手。他俩一个脸黄,一个脸黑,一个使瓦面金锏,一个使虎眼钢鞭,正是对手。

他俩的第一次交锋,发生在美良川,流传下来一个有名的关目,叫“三鞭换两锏”,有的也叫“三鞭还两锏”、“三鞭回两锏”或“打三鞭还二锏”。具体是怎么个“换”法,却有不同的讲法。

宋元话本《薛仁贵征辽事略》:“(秦)琼曰:‘昔日破杨玄机,后佐李密破张须陀,皆臣之力。后归陛下,未尝暂息。昔战敬德美良川,臣胜多矣。’在傍鄂国公面如噀血,言曰:‘昔美良川,叔宝岂胜恭也。若非主人洪福,涧根底作较子七八个死,怕当时有伏尔之心,咱每两个,今日再敢擗么!’”②

二人互相不服,都说美良川大战是自己赢了,最终也不知道究竟谁输谁赢,其中也并未提到有“三鞭换两锏”的事。想来应该是打平,如果当时已分胜负,这时也就不必争了。

元杂剧《尉迟恭三夺槊》第二折[牧羊关]曲:“当日我和胡敬德两个初相见,正在美良川厮撞着,咱两个比并一个好弱低高。他滴溜着虎眼鞭颩,我吉丁地着劈楞锏架却。我得空便也难相纵,我见破绽也怎耽饶?我不付能卒卒地两锏才颩去,他搜搜地三鞭却还报了。”③

这是秦琼向李元吉夸赞尉迟恭的本领高强,说尉迟恭的鞭快、急,秦琼打出两锏的功夫,尉迟恭已打还了三鞭。此剧应是第一次涉及了“三鞭两锏”,却不知道尉迟恭“三鞭还报”之后结果如何,有没有分出胜负。

到了明朝,《隋唐两朝史传》(一名《隋唐两朝志传》或《隋唐志传通俗演义》)出现了对“三鞭换两锏”的详细叙述,第五十四回的回目即“敬德三鞭换两锏”,其中写道:

敬德曰:“你我共斗四五百合,手段两下皆见,也只如此,不足为意。你敢与我斗并力法否?”叔宝曰:“何为并力法?”敬德曰:“明人不作暗事,相算不足为奇,你先受我打得几鞭,我亦与你打几锏,还定下二人生死,在此攸分。此为并力之法。”叔宝曰:“汝乃婴儿戏言,岂有人当得几鞭几锏得以不死?便是铁石也要打碎了。”

敬德曰:“昔夏育、孟贲能生拔牛角,世称力士,子胥有举鼎之能,项羽有拔山之勇,吾力若比数人胜于十倍,莫言太多,只一二十锏,吾亦敢当之。’叔宝曰:‘汝真诳言!莫言二十,只消当吾一锏也便死了。”

敬德笑曰:“吾知汝已有惊惧之心,恐吾所算,汝无再生之路。吾让汝先打,只勿伤吾性命之处,任汝来打如何?”叔宝曰:“若果实言,吾即打下,勿得惊惧。”敬德曰:“打便打,大丈夫岂有戏言。”叔宝曰:“可约定打数。”敬德曰:“汝打四锏,我还三鞭,只此便是实数,别无虚语。”

敬德遂按鞭束手,挺身马上。叔宝扬声阵前呼曰:“汝诸人来做证见,看吾打敬德!”手挺双锏,向敬德背上连打两下,再欲打第三下来,敬德已自回马,走向前面,屈身负痛,口吐鲜血去了。

叔宝回阵,两下军士看了,俱各惊得痴呆。敬德见叔宝回阵,便勒马又出阵前叫曰:“叔宝那里去?走的不算男子。”叔宝亦纵马突至阵前。敬德曰:“吾受四锏,汝早还我四鞭之债。”叔宝喝曰:“死狗奴,尽汝来打,吾岂惧哉!”

遂亦挺身马上。敬德望叔宝背上连打三鞭,再欲打来,叔宝慌忙勒马回阵,口含鲜血,忍住不吐。叔宝暗思:“若吐了血,则示弱于彼,被其耻笑。”遂将污血吞了。后来叔宝得病,皆因此吞污血之故。

叔宝再向阵前叫曰:“敬德匹夫!汝曾见吾手段否?吾受三鞭,全然无事,平复如故,不似汝吐血不止,于此便见优劣。”敬德曰:“吾岂不知?汝满口已是污血,特含住不吐耳,有甚罕处?汝尚欠吾一鞭。”叔宝曰:“论数算来,果少鞭,以轻重较之,四锏约有二百斤之力,三鞭还有二百四十斤之重,汝尚欠吾四十斤的气力,何足为奇?”

两军纳喊,这边夸能,那边道胜。后来史官议论:四锏当输,不应敬德先已受打,身疲力乏。④

故事甚详,虽然仍是秦琼、尉迟恭互不认输,但作者已以“史官”身分作了判决,判定秦琼输,敬德赢。

其中又有甚糊涂的地方:敬德自己说了“汝打四锏,我还三鞭,只此便是实数,别无虚语”,挨打之后又要打还四鞭;又,秦琼以鞭、锏的重量来计算,岂非完全忽略了人的力气?鞭和锏又不是做自由落体运动;又,回目是“三鞭换两锏”,叙述却是“三鞭换四锏”,分明矛盾。

其中也有甚荒谬的地方,据秦琼的计算,秦琼双锏重百斤,敬德单鞭重八十斤,能使用这样重的兵器的人,又该有着多么大力气,以如此大的力气,持如此重的兵器,尽力打去,血肉之躯岂能承受?而总评却说:“三鞭两锏,德、宝二人俱能堪受,非勇冠三军而能若是乎?”这话怎么都让人觉得是没心没肺的人说话。

对于这种荒谬,后来褚人获所编《隋唐演义》就作了批驳:“此是秦叔宝与尉迟恭三锏换两鞭之事,实效三国时刘先主与吴大帝试剑砍石之法,何后世作者欲骇人耳目,言叔宝受三鞭,敬德换两锏,不亦谬乎!”而将故事改为二人击打蛮石以较力:

敬德道:“昔时孟贲夏育,能生拔牛角,伍子胥能举巨鼎,项羽力可拔山,我如今与你两个,明人不做暗事,使乖不足为奇,你先受我几鞭,我亦与你打几锏,以定强弱,此为并力法。”叔宝道:“你老大的人,说该子家的耍话,牛是畜生,鼎是铁器,山是土堆,都是死的;人的皮肉,是父母的遗体,不要说死,就是不死,岂可毁伤?宁可一刀一枪,倘有不测,也可扬名于后世。这样作耍的事,我不依你。”

敬德见说,想道:“这话也说得是。不要说这一鞭两锏打得死,就是打不死,也要做了一个残疾的人。”瞥眼见侧边两块大蛮石在傍,约有一二千斤重,因对叔宝道;“两块石头,可是一样的,我与你赌:大家用兵器打,如多打一下碎的,就算他输。”

叔宝道:“你的兵器多少重?”敬德道:“我的鞭一百二十余斤。”叔宝道:“我的锏一根有六十四斤,两条算来,却也重不多几斤。”敬德道:“我把你的双锏打,你把我的单鞭打,大家交换用力,若是你打输了,你归降我定阳,我若打输了,降顺你唐朝,只打三下,看谁强谁弱。”叔宝道:“就是这般。”

两人齐下马来,敬德先把战袍拽起,把鞭递与叔宝。叔宝也把双锏与他。敬德怒目狰狞,用力打去,石上并无孔隙,又尽力一下,石上只陷得二三余寸深。敬德心上有些慌了,第三下用尽平生之力,打将去,只见扑通一声,此石裂开,化为两半。

敬德笑道:“何如?今该你打。”叔宝也把袍袖扎起,看着蛮石对天默祷道:“苍天在上,我秦琼与胡奴在此比试,全仗唐天子洪福。秦王得以一统天下,我秦琼该在此建功,不消三下,此石即为分开。”

把双手举鞭,尽力打去,石已露痕,又用力一下,石已透底分开。叔宝笑道:“何如?石尚如此,若是人此刻已为肉泥矣!你三下,我只两鞭,还算你输。”敬德道:“我的兵器狠,你的锏轻。”⑤

这番改编,固然消弭了以身躯承受鞭、锏的荒谬,却也产生了新的糊涂不明的地方:打蛮石,何以要对换兵器,而不用自己的兵器打?又,用双锏打三下,算打了三锏,还是打了六锏?又,“三鞭换两锏”的古老关目,这里变成了“三锏换两鞭”。

《大唐秦王词话》中的说法是“三鞭不及二锏”,第三十回《秦王三跳虹霓涧,叔宝大战落叶坡》:

秦叔宝也跳过涧来,一时间性急了些儿,被马鞍鞒前心只一扛,咽喉内骨碌碌泛起一口血来。又恐尉迟见了作笑话,连忙咽了下去,一连回红三口。秦叔宝按上界天蓬星,尉迟恭按上界黑杀神;怕天蓬难为黑杀,以此天降三分病与叔宝,教他上阵常带三分病。这个是“三跳虹霓涧”。还有“三鞭不及二锏”,这是怎么说?尉迟在柏壁关下鞭打马三保、段志玄、程咬金,中伤不损其命;秦叔宝在清风岭下锏打死魏雕儿、张赛虎,所以三鞭不及二锏。⑥

这也是经不起计较的说法,因为秦琼和尉迟恭面对的是不同的敌人,敌人不同,武力值也不同,标准就不统一,怎能以此来衡量?踩死一百只蚂蚁,也并不能就比打死一只老虎更强。

从《尉迟恭三夺槊》、《隋唐两朝史传》到《大唐秦王词话》,透露出一条线索,即秦琼的地位在民间渐渐高于尉迟恭。

袁于令《隋史遗文》中没有“三鞭换两锏”的关目,但秦琼成为此书隋唐英雄故事的“书胆”,从此以后,说书艺人对“三鞭换两锏”的故事不断加工改编,结果基本都是秦琼胜过尉迟恭。

如清·李玉《麒麟阁》传奇,写到“三鞭换两锏”的故事,七第二本卷下第二十五出《较雄》,写尉迟恭与秦琼约定:“我打你三鞭,你打我两锏,闪一闪就算他输,不为好汉了。”

秦琼同意了,也同意让尉迟恭先打,“(尉连打秦琼三下。秦琼白)如今该我来了。……(秦琼打尉二下,尉喊、败下。军士报介、白)启千岁爷,尉迟恭才打两锏,抱鞍喷血,逃阵而去了!……(秦琼追尉上,尉吐血下。)”⑦

用的还是《隋唐两朝史传》中互打身体的故事,却只有尉迟恭吐血败走,秦琼安然无恙。

又如《兴唐传》第一二三回《青龙山三兄弟落草,美良川两英雄交锋》:

敬德三鞭都没打着,秦琼也不还手,转身就跑。敬德执鞭紧追。秦琼猛一回身,说了一声“看锏”,左手锏打着旋儿,柔柔柔柔奔敬德面门来了。……

敬德见一只锏飞来,叭一低头,这锏从他盔顶上噌的一声过去了。他抬头二次正面,见秦琼的右手锏也撒手了。这只锏竖着,直奔他的脸面。敬德心说坏了,我有性命危险!

这时候,秦琼叭一个箭步蹿向前去,不等这只锏碰到敬德的脸上,右手把锏抓住了,左手揪住他的袢甲绦,用锏在他盔顶上噌噌噌钢了三钢。敬德只有等死了。秦琼哈哈一笑,把锏扔在当地,说:“兄弟,咱们是把兄弟了,虽说各保其主,我能要你的命吗?”敬德定了定神说:“多谢二哥。”⑧

尉迟恭打了三鞭没打着秦琼,秦琼飞来两只锏(叫“连环撒手锏”)降服了尉迟恭。

再如单田芳《隋唐演义》第九十九回《白壁关敬德赶秦王,懒龙坡三鞭换两锏》:写尉迟恭提出“你我钢鞭对铜锏,各打三下,各接三下,接不住者为输”,秦琼让尉迟恭先打,尉迟恭连打三鞭,秦琼都接住了。然后换秦琼来打,打完第二锏,尉迟恭勉强招架住,如果再打第三锏,尉迟恭不死也得重伤,秦琼不忍再打,尉迟恭非常感激。⑨

从元朝到今天,“三鞭换两锏”的故事并没有定本。退一步说,即使有定本,民间艺人也不会承认的,这一点,有《水浒》、《三国》发展到今天的各派北方评书、南方评话,可为印证。

正是由于“三鞭换两锏”的故事从一开始就是不清晰的,民间艺术家不断接受、改编,才使得这个著名的关目如此丰富多彩。

注释:

① 金圣叹批评《第五才子书施耐庵水浒传》第六十三回,陆林辑校整理《金圣叹全集》修订版第四册,凤凰出版社 2016 年,第 1143 页。

② 《永乐大典》卷五千二百四十四。

③ 宁希元校点《元刊杂剧三十种新校》上册,兰州大学出版社,1988 年,第 165 页。

④ 《隋唐两朝史传》,《古本小说集成》影印尊经阁本,上海古籍出版社,1994 年,第 644-648 页。

⑤ 褚人获《隋唐演义》,上海古籍出版社,第 431 页。

⑥ 《大唐秦王词话》明刊本,文学古籍刊行社影印,1955 年,第 647 页。

⑦ 李玉《李玉戏曲集》上册,上海古籍出版社,2004 年,第 581 页。

⑧ 陈荫荣讲述,戴宏森整理《兴唐传》,中国曲艺出版社,1984 年,第 1808 页。

⑨ 单田芳《隋唐演义》下册,中国工人出版社,2014 年,第 951-954 页。

 

发表回复

您的电子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。 必填项已用*标注